武宣县竹编技艺: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走进广西武宣县,一股浓郁的竹艺气息扑面而来。武宣县的竹编技艺,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在武宣县的传统竹编工坊里,技艺精湛的竹编艺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他们手中的竹子,经过巧妙的劈、削、编等工艺,逐渐变成了造型精美、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竹编产品。在过去,竹编技艺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制作,如竹篮、竹筐等,还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竹编制品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区,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环境。而东乡镇盛产竹类,竹子的种类非常丰富,有黄竹、大头竹、撑高竹、青竹、毛竹。为竹编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村民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采用有图案纹样的编和织的技法,编成了小箩箩、箩篮、竹果篮等与众不同的竹编工艺,颇受群众的好评。竹箩筐、竹篮子则是东乡镇竹编手工艺技艺的典型代表。竹编是我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人们利用竹子这种特有的自然资源,创造出许多的竹编技艺,承载着传统的符号,通过大胆革新创造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竹编工具。竹子具有许多重要意义,它是谦虚为怀的翩翩君子,它也是生命理想与真实精神的标志。竹编是用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走进武宣县的竹编作坊,能看到艺人们熟练地剖竹、拉丝、编织,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自然。他们精心打造的竹篮、竹筐、竹席等产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图案精美、造型别致。这些竹编制品既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

东乡镇竹编技艺世代流传已有过百年历史,一般都是传男不传女。村民都会编织很多生活用品的竹器,如竹手提、菜篮、茶篓、背篓、竹箕、箩筐、饭盒、菜盒、鱼笼、鱼篓、烤火笼、竹帽等几十种竹编的生活用品,家家户户都是自家编织生活用品,自给自足,男童年龄过 10 岁跟着父亲或爷爷学习竹编技艺,代代相传至今。最鼎盛时期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竹编的生活用品有了市场需求,家家都编织,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加班编织补贴家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塑料制作的生活用品种类越来越多,代替了许多竹编制作的生活用品,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懂得编织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村里五十岁以下的极少人会编织竹器了,现在这种竹编技艺几乎面临着失传。

面对竹编技艺即将失传的这一局面,武宣县高度重视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相关保护措施,一方面,积极开展竹编技艺培训,举办各类竹编工艺制作劳动技能竞赛,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许多年轻学员在老艺人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竹编的技巧,为技艺的延续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对竹编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竹编企业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如今,武宣县东乡镇传统竹编技艺已经成为来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编产品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远销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和赞赏。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让武宣县的竹编技艺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

武宣县的竹编技艺,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见证了武宣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武宣县的竹编技艺将继续闪耀光芒,为世界呈现更多的精彩。